Search

大概是這樣的天氣,讓很多比較深層的情緒都跑了上來,在看到這週的台大學生自殺事件前,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大概是這樣的天氣,讓很多比較深層的情緒都跑了上來,在看到這週的台大學生自殺事件前,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在克服自己的心理狀態。
 
還記得鏡週刊報導我的【心內話】電子版刊出時,有網友在報導底下留言:「我覺得她生病了。」這個她,指的就是我,我因為目睹母親的自殺,所以理當應該是個需要注意心理狀況的高風險份子,看到那一則心理狀態的留言,我也反省了一下什麼是「正常」或「不正常」。老實講,在我看見的那一瞬間,我是很有些怒意的,覺得好像陷入了某種被指責的狀態,好像這個世界期待你是個生病的人,才「正常」。而我也自己去閱讀過與自殺者遺族相關的,知曉面對悲傷的六種反應,不外乎震驚、困惑、憤怒與罪惡感、懷抱悲傷、無意義感及緘默,而這也的確就是自己長期擁抱、反覆出現的情緒。
 
扯遠了,不能迴避的是我的確時不時地會感到沮喪,我總是用Depressed形容,因為總覺得講厭世太嚴重,也會讓人更加擔心自己。
 
我得承認,我的確還沒好,總是很有想放棄的念頭,從小事到大事皆是,但一步一步地,我練習一些方法,不外乎就是一些情緒急救、心理健康,心理學家或諮商師會提到的。「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比精神更為珍視。」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段TEDTalks提到的,我們會定時看牙醫(希望大家都有)、保持身體健康,卻對精神健康的重視不如身體。「我們承受心理上的傷害比身體上的多得多,例如失敗,被拒絕,孤獨。如果我們忽視它們,情況也可能惡化,它們同樣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。」這樣的老生常談大家都知道,那,又能怎麼樣呢?
 
後來我練習「分心」,其實也就是從同一部TEDTalks中學會的方法。「每次當我擔心、煩惱,或有負面情緒時,我就強迫自己專注於其它的事情,直到那種感覺過去。」不讓自己專注在那個難過的點上,就算是起身裝個水也好,打斷那個深陷泥沼的狀態,但這無法靠別人給予,尤其是從他人口中說出的「不要想太多」,很多時候是給了更多的壓力。
 
雖然,還在努力的我,但分享給有需要的你,或你的朋友,這幾支算是稱得上一點幫助的影片。
 
✓ 文中提到的TEDtalk出處是這裡:"How to practice emotional hygiene" by Guy Winch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ni41c9iq54
 
✓ "The Secret of Becoming Mentally Strong" by Amy Morin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Fbv757kup4
 
✓ 最後這個TEDTalks其實跟第一個是同樣的概念,我已經不知道自己重複了幾次:"How to practice emotional first aid" by Guy Winch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2hc2FLOdhI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寫字維生。 連絡信箱:[email protected] 網站:https://peichinchiang.com/
View all posts